水肥一體化,萬畝田一年節省下150萬! 微信聯網自助液體加肥機必然趨勢!
發布時間:2016-05-07       來源: 點擊率:2445

自助微信聯網加肥機,液體加肥機,水肥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水是生物生存之源,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肥料是農業增產高產的重要保障。據統計,我國每年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在3600億立方米左右,化肥施用總量達5700萬噸。怎樣才能提高水資源和肥料資源的利用率呢?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示范推廣了一項新技術,通過灌溉與施肥有機結合,實現了水肥同步管理,成為高效農業的一個突出亮點。傳統農業用水發生改變,水肥一體化促進種植業降本提質


陽春三月,北京通州漷縣鎮的這個種植園里,一片綠意盎然。北京通州漷縣鎮一家種植園的主人李少華正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忙活著。李少華曾經是金融行業的資深人士。李少華用眼下時髦的“跨界”、“轉型”來形容自己從金融業投身到農業的舉動。辭去公職,要下田種地,這讓李少華的家人很是反對,但她還是堅持著。剛剛涉足農業,李少華就有了一個大手筆,承包了150畝農田,原本以為做農業肯定比作金融自在舒心,可李少華沒有想到,一路走來卻并不輕松。陽光滿園種植園負責人李少華:我最困惑的就是水和肥,所有的蔬菜,水和肥都是離不開的。

150畝農田絕不是小數目,一年下來,李少華感覺到,各種費用完全超出她的預想。高昂的人工成本、澆水、施肥幾乎讓她接應不暇。


李少華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她特別喜歡用時下流行的“新農人”這個稱謂來定義自己。而作為一個“新農人”,她總是希望能運用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式來打理自己的種植園。為了破解困擾自己的用水、用肥的問題,她開始到到處尋找解決的辦法,2013年,在山東考察時,看到了當地的菜農使用了微噴設備,李少華馬上就動心了,當場訂購給自己的15個棚都安裝上了。

短,而北京的大棚都比較長,再加上管線布局和控制不合理,大棚里的菜這頭旱了,那頭卻澇了,當年的收成并不理想。李少華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當時花了幾萬塊錢,用了一年就拆了。李少華:交學費了,我們特別想把人工降下來,如果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值得的。接連探索嘗試了好幾種方式,要么是因為硬件和自己的大棚不配套,要么是使用不當,總之,幾次水肥一體化的嘗試都基本以失敗告終。李少華:這頭三年,我想破了腦袋想,也想不通。

2015年,北京通州區漷縣鎮開始率先在京郊打造農業高效節水示范鎮,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來到了李少華的種植園,因地制宜的幫她的大棚安裝上了水肥一體化設備。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幫李少華在種植園里安裝了水肥一體化設備

水肥一體化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這項技術的優點是灌溉施肥的肥效快,養分利用率提高。可以避免肥料施在較干的表土層易引起的揮發損失、溶解慢,最終肥效發揮慢的問題。安裝上水肥一體化設備后,每個禮拜,推廣站的技術人員都會來李少華的大棚追蹤水肥一體化設備的使用情況,解決他們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要監測大棚里作物的生長情況。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在李少華的大棚里追蹤水肥一體化設備的使用情況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節水農業科科長程明:株高77,葉片18,最大葉長42,葉寬39,徑粗1.78。

在使用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的大棚測量完后,程明又來到了隔壁的另一大棚,這個大棚同樣種植的是西紅柿,但并沒有安裝水肥一體化設備,而是采用了傳統的溝灌的方式,究竟兩個大棚的西紅柿會有什么差別呢?

等測量完,程明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雖然兩個大棚的定植(種的時間)只差一天,但是第二個大棚比應用了水肥一體化的滴灌施肥的大棚內的西紅柿相差10厘米株高、一穗果和兩到三片葉,長勢差別較為明顯。

開開閥門,開開施肥器,整個的澆水施肥的過程就可以開始了。栽苗時間僅僅只差一天,兩個大棚的西紅柿長勢差別這么大,李少華也覺得太不可思議了,連忙追問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程明:操作很簡單,我可以頻繁地去進行這個操作,這樣就使我們的作物就像人吃飯一樣,少量多餐。它需要的養分和水分,長時間維持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這樣作物的生長和后期的坐果都比較好。

那么使用了水肥一體化設備的西紅柿高出10厘米,多那么兩、三片葉子,和一穗花,對于李少華的收成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李少華對《經濟半小時》記者說道,西紅柿能比一般的上市早上十天左右,:而價格在十天之內的價格可能是天壤之別,比如說十天前兩塊,十天之后可能就變成一塊。

想著棚里的西紅柿將來能搶先上市,賣個好價錢,李少華心里就甜絲絲的。同時,程明告訴她,水肥一體化還會無形之中,幫他降下來另外一項成本,同時還能提升蔬菜的品質。

程明:能夠非常有效降低土壤表面往空氣當中蒸發的水,只要降低了濕度,咱們就會減少發生病害的幾率,降低打藥或者植保的一些成本。又能減少成本、又能提高品質增加收入,配套了適當的設備,又有了正確的技術指導,李少華今年終于嘗到了水肥一體化帶來的甜頭。采訪結束時,李少華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她給自己的種植園起名“陽光滿園種植園”,就是希望它充滿陽光和希望,不斷掌握和使用新的技術和新的管理模式,她對種植園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李少華:我看到這個蔬菜的時候,就感覺它是我的孩子。每次我發現在我的精心呵護下,它那么健康的成長,而且它結的果實,讓所有的消費者非常滿意,吃到小時候的味道,這就是我現在為什么做農業,是我們真實的、最終的一個努力方向。

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農田灌溉的時候,在溝渠旁邊,挖一個豁口,然后開閘放水,用漫灌的方式澆地。這樣不僅會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同時,農田用水不均勻,靠近豁口的地方,水多,莊稼容易被淹死,遠離豁口的地方又保證不了水的灌溉。除了農業用水,還要施肥。兩個工作,農民都要重復進行。如今水肥一體化技術將兩樣工作合在一起,一次性完成,大大減少了用工和成本,尤其是對種植大戶來說,更是一個好消息。


資金支持、技術培訓,水肥一體化技術提高水肥利用率


在北京市昌平區的果園里,許正國正帶領著工人進行開春以來的第一次追肥和澆水。這邊工人一撒完肥料,許正國就趕緊張羅讓工人用旋耕機把肥料旋進地里。綠源秋實種植園負責人許正國:注意安全啊,你也沒弄過,你慢點。得旋兩遍,一遍不行吧。

許正國老家是山東的,他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莊稼漢,年輕時,他心心念念的就是想跳出農門,于是走南闖北從打零工開始,搞過裝修,也開過餐館,沒想到兜兜轉轉還是當回了農民。

《經濟半小時》記者:為什么想到說要做一個果園呢?

許正國:我原來就經過考察,煙臺蘋果賣的挺好的,挺火的。

2008年,許正國還在北京昌平的郊區開餐廳,看到山東的蘋果在北京很暢銷、價格也不低,他盤算著自己也干回老本行,包塊地搞一個果園,不過,許正國這個果園,沒有建在山東老家,而是選在了北京。

許正國:昌平蘋果出名,溫差大,蘋果甜,從煙臺運到北京還需要運費呢。

考量了市場、價格、品質等等因素之后,許正國在昌平包了100畝地,開始種起了蘋果。

100畝地中大都是一米之間看不著荒地,光平地開荒就進行了半年之久

從開荒平整土地、栽果苗開始,許正國建起了這個果園。接下來的幾年,果園一直處于投入期,許正國幾乎投入了所有的積蓄。

許正國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算上人工費、水費、電費,一畝地每年得一萬塊錢。

許正國發現,搞個果園并不想當初設想的那么簡單,前五年時間都是持續往里投入,看不到任何回報,最讓他頭疼的就是人工。

《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您這的工人也都是有些年齡的。

許正國:對,基本上60吧,人也不好找。

許正國算過一筆賬,一年下來,從澆水、施肥、授粉、疏花疏果、到剪枝、拉條、套袋、采摘,各個工序下來,一年需要的工費就在40萬元左右。特別是每年開春時澆水、追肥,用工量特別大。

2013年,北京市農技推廣站和昌平區農技推廣中心組織了技術培訓和交流,許正國第一次見識到了水肥一體化技術。

北京市昌平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節水室主任劉保文:跟他們當朋友一塊溝通交流,首先你要傾聽他對你有什么顧慮,有什么想法,然后你跟他溝通交流,能理解你,能信任你,信賴你這個技術確實是為他真心實在地著想。

許正國《經濟半小時》記者,剛開始他在聽到水肥一體化技術時抱有顧慮,即挖溝、接管子等需要自己出人工費。

看到其他農戶使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得到了實惠,許正國慢慢地打消了顧慮,經過培訓和實地考察,許正國發現,水肥一體化的確能省時、省工,果園澆一次水但一次性改造,每畝地3500到4000元的投入,又讓他打起了退堂鼓。

了解到許正國的真實想法和實際困難,昌平區農技推廣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始幫他想辦法。劉保文:通過申報節水項目,在這個基礎上,讓他自己再出工出勞,也就是配套出一部分資金。

《經濟半小時》記者:他那個能出幾成呢?

劉保文:他應該出到20%到25%。

拿到了政策補貼,許正國一下子放下了包袱,開始了仔細地研究和學習。

劉保文:他有這種意愿,可以讓他去,自己配套出一副,這樣他既保障了會用,還能用好,還能用長久。因為原來政策性的配套,就是我全給你配上,而且不考慮實用者,是不是他真心喜歡去用,或者是接受,就是強行的把資金配套上面,這樣就往往造成投資者和使用者脫節,效率利用不高。

在許正國家的果園,每個果樹下面都有幾圈管子,這些滴灌設備是2013年裝起來的

3年的時間,許正國實實在在感受到這套設備帶來的實惠。

許正國:現在是一個星期就澆完了,以前也得一個來月。

劉保文:這種灌溉方式比大水罐灌水量節省50%,另外一個還有一點把有限的水,都用在需要的地去了,這都到這個果樹吸收的根須去了。

2013年農業部辦公廳印發《水肥一體化技術指導意見》,要通過灌溉與施肥有機結合,實現了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予以了肯定,同時設定了目標任務。如今,水肥一體化技術已開始應用。這項技術除了用在經濟作物,同時在農田莊稼地里也是大顯身手。


農田莊稼實行滴灌、微噴,實踐、實驗共破推廣難題


在北京順義萬畝示范園,小麥也到了灌返青水的時機。這些年,陳領已經陸續流轉了上萬畝土地,合作社也已經公司化運作。在別人眼中他可以當甩手掌柜了,但每到這個時節,他還是不放心,親自到地里看看心里才踏實。

2012年北京市實施了都市型萬畝示范方以后,北京興農鼎立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了農民一萬多畝土地進行規模經營

陳領是做農機具起家的,做了幾十年農機具的銷售和維修,他漸漸發現,只有實現了土地的成方連片,才能使現代化的農機具、和管理方式派上用場。

春灌時節,陳領的農業合作社運用著滴灌、微噴、圓形噴灌機、半固定時噴灌等各種不同的水肥一體化設備

北京興農鼎立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領:原來一畝地小麥要用180方左右的水,通過實施微噴、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后,每畝地使用在120方左右。

陳領的萬畝示范方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收益遠沒有蔬菜、水果高。當時上水肥一體化設備時,每畝地將近2000元的一次性投入,讓他著實猶豫了。但精明的他算了一筆賬,最終決定放手搏一把。

陳領:每年人工的成本降低150塊錢左右,一次投入每畝地兩千塊錢,可以連續使五年的時間。

使用了水肥一體化,這個萬畝示范方一年的工費就會節省150萬。而且,現在上水肥一體化時,政府還給了一大部分的補貼。

陳領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讓他驚喜的是,節水節肥之后,產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小麥畝產從2014年的800斤增長到2015年的950斤。

王俊英,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也是北京市糧經作物創新團隊的首席專家。


這些日子農戶們忙著春耕、春灌,王俊英也總是帶著推廣的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忙活

王俊英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缺水較為嚴重的地區,如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水,已經成為他們農技推廣工作的一個重點。

王俊英坦言,之所以目前水肥一體化的推廣面積還有限,一個重要的瓶頸在于傳統農業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王俊英:目前的節水灌溉方式大部分是適合規模經營的這種管理方式,一家一戶,一家一兩畝地的很難推廣。目前只適合在合作社、種糧大戶、規模經營的農場推廣。


除了經營模式,水肥一體化設備和配套肥料的成本,也成為制約它推廣的一個門檻。


王俊英:圓形噴灌,一套機組能管大概少的二三百畝地,多的五六百畝地,投資應該是在四五十萬,不光說是一家一戶,即使一個合作社自己承擔起來確實還是有點吃力。

作為技術推廣專家,王俊英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了推廣水肥一體化面臨的難題。究竟這些難題如何破解呢?

在中國農業大學的實驗室里,李光永教授正帶領著同學們尋求解決方案

李光永:低成本的滴灌帶一米不到兩毛錢,它的壽命只能用一個季節,這樣農民用起來比較麻煩。所以現在正在解決把滴灌帶埋到地下去,搞地下滴灌。李光永教授,從上世紀80年初就致力于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究,90年代末,還曾到全球節水農業技術最領先的以色列考察學習過一年時間,親眼目睹了以色列水肥一體化技術。


李光永:以色列國土面積非常小,水又非常稀缺,基本上沒有大田作物,所以他們研究的重點就是溫室大棚里面高經濟價值的作物。我們國家大面積的還是糧食作物,我們必須要來解決糧食作物怎么樣來降低農民的投入,并且獲得高產,并且少用肥料,讓它獲得比較好的品質,這就比較得要研究出我們國家的水肥一體化。


李教授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研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水肥一體化設備。70年代開始,他們就開始研究這項技術,如今將成本每畝一兩千的水肥技術降低到了500塊到700塊錢。2014年,他主導研發“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肥料及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榮獲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李教授說,不僅是要做出價廉質優的硬件設備,要是農民把水肥一體化技術用好,還需要有完善的技術指導。

連續幾年,李教授帶著學生做實驗,總結出灌溉施肥技術規程,相當于是一個使用水肥一體化設備的說明表

李光永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該技術規程主要適用于農民,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通過它,農名可以知道實行水肥一體化時,應該灌幾次水等具體操作問題。

李光永:在“互聯網+”時代,智能灌溉和智能施肥,是未來農業的發展趨勢。

除了解決現實的技術難題和推廣瓶頸,在實驗室里,李教授還做了許多前瞻性的研究

李光永:這叫灌溉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系統。農民只要坐到家里頭,就能知道是不是缺水,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施肥;在辦公室或者手機上就可以把閥門打開,讓它自動灌溉水合肥料。


半小時觀察:農業“突圍”新路徑


水是生命之源,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肥料是農業增產高產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缺水加上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一直制約著我國農業持續高效發展。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正在打破這樣的局面。它的意義不只是節水節肥、環保高效,更重要的是,它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所起到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水肥一體化是“控水減肥”的關鍵途徑,目前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大概在467萬多公頃,根據農業部部署,到2020年,將新增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533萬多公頃。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還需要各地方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以及行業組織等多方合力,共同打好高效農業的普及戰。  (轉載)


聯系方式

總 機:020-87572500
電 話:400-1898-020
電 話:18520500709
官 網:www.456yw.cn
地 址:廣州增城區中城智慧園B1棟辦公樓

掃一掃
了解更多

掃一掃
聯系我們

? 2021 版權所有 廣州宇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粵ICP備14029556號